本报讯 (记者 阮伟康 陈书恒) 昨日,“共建城市新中心 共享美好新生活”余杭区重点民生项目签约发布仪式举行。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颖出席仪式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为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努力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

省卫健委副主任孙黎明、省体育局副局长胡国平、省文旅厅副厅长李新芳、省教育厅总督学陈仁坚、市教育局局长钮俊、浙大医管办公室主任顾国煜、市卫健委副主任王旭初等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出席。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牮主持,阮文静、沈昱、朱红丹等区领导,有关部门、镇街、平台、国企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和教育、卫生、文旅系统代表参加。

会上,举行了教育、卫生健康、文旅等领域重点民生项目签约。其中,聚焦“美好教育工程”,余杭区分别与浙江理想教育研究院、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杭州外国语学校签约,将以名校集团化办学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舒心就医工程”,余杭区分别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签约,将深化“市一医院瓶窑院区(余杭三院)”第三轮区院共建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余杭儿童诊疗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余杭院区”;聚焦“文化地标工程”,余杭区分别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音乐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围绕共建省区“文共体”、“属地+高校”文化艺术及体育惠民开展深入合作。

现场还举行了3个名校长工作室和6个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发布2024年舒心就医工程“双十计划”,并表彰2023年“五星幸福体”“余上富美”“余上和美”“余上幸福”现代社区工程示范项目;良渚街道玉鸟社区、杭州市余杭区理想教育集团、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先后作交流发言。

刘颖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余杭民生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围绕深入实施省委三个“一号工程”、打好市委“两场硬仗”,全力以赴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前三季度,全区实现GDP 2130亿元、增长9.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464亿元、增长12.3%,总量均列全省第一;1-10月,完成财政总收入743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7亿元、增长20.6%,总量全省第一,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为余杭民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余杭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迫切需要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注入余杭这片发展热土。希望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省市区同心合力、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余杭民生事业开启新征程、迈上新台阶。

余杭区重点民生项目签约发布仪式举行

刘颖强调,要深化全面合作,进一步赋能“最具幸福感城市新中心”建设。要推进更大力度合作。扎实有序推进杭州外国语学校余杭校区、浙大妇院余杭院区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细化完善合作内容、实施路径与评价机制,健全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推动项目及早开工、及早建成、及早投用。要推进更深层次合作。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加强管理指导、完善培育机制,充分依托“文共体”建设,争取在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产品供给、精准服务等方面推出引领全国的“余杭模式”。要推进更广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不断丰富教育、医疗、文体等各领域合作内容,打造更多面向未来、各具特色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场馆。

要优化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最具幸福感城市新中心”成色。要让美好教育照亮未来。深入实施“美好教育工程”,依托“名校领办、名校长领衔、名高校托管”三大路径,深入实施“优教”“优师”“优研”三优行动,打造一批社会公认度高、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余杭名校。要让健康生活一生相伴。深入实施“舒心就医工程”,充分发挥浙大一院、浙大妇院、浙大儿院、市一医院等省市头部医疗资源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各类专科医院建设,持续巩固健康杭州示范标杆区建设。要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深入实施“文化地标工程”,抢抓举全省之力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和承办“良渚论坛”的重大机遇,不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文化金名片。要让幸福单元更加饱满。深入实施“五星幸福体工程”,高水平打造“余上幸福”“余上和美”“余上富美”现代社区示范集群,加快建设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等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要强化系统保障,进一步打响“最具幸福感城市新中心”品牌。要强化规划引领。以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为重点,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形成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格局。要强化要素保障。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集中财力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丰富公共产品供给,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要强化氛围营造。结合明年十大民生实事谋划,广泛听取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做好民生项目宣传工作,使民生项目更加深入民心,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